English

长江黄河源头生态环境继续恶化

1999-04-22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李海秀 我有话说

“保护母亲河行动”江河行采访团 3月下旬出征,首先到达长江、黄河发源地青海省;后分为黄河组、长江组两路,分别到甘肃、陕西、河南、四川、重庆、湖北等地,对黄河、长江中上游生态环境进行了实地采访。 4月上旬采访团到达山东东营,采访了黄河下游生态环境状况。至此,江河行采访活动结束。本报将对记者沿途的重要见闻进行报道。——编者

青海省是孕育了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母亲河——黄河、长江的发源地。据专家观测,黄河、长江出自青海的水量分别占该流域的49.2%和25%。因此,源头地带的生态环境状况,对维系整个黄河、长江水系的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生态地位和效应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

记者在青海行程400多公里,既看到青海省各族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坚持数年植树造林,治山治水,使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有了一些改观。但是也感到由于青海省地处高原,全省85%的地区在海拔3000米以上,高寒、干旱、缺氧,自然灾害频繁,严酷的自然环境,仍制约着青海省林业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及生态环境的改善。正像刘光和副省长所讲:“从总体上看,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入目黄土皆干涩

虽是春分时节,青海省大部分地区却看不到春的景色。平整过的农田没有一点绿色,稀少的树木光秃秃立在道旁,在紧傍西宁市的北山盘山路上,放眼望去,满目都是干涩的黄土,干得令人皮肤发紧,干得令人心情沉重。有人估计,干土层大概有1.5米左右。省环保局的同志介绍,已有4个多月没下雨了。海南藏族自治州去秋至今,发生了跨年度的秋冬春三季连旱,共和县地区干土层达2.75米。

据了解,青海省干旱程度在逐年加剧,春旱由80年代两年左右一小旱,3—4年一中旱,发展到90年代年年有旱灾,且与洪水灾害交替出现,对青海省农业生产构成最大威胁。青海省年平均降雨量只有250—530毫米,而蒸发量相当于降雨量的3—4倍,有的地方甚至8倍。

干旱、高寒,又造成了树木难以成活。青海省森林资源本来就少,森林覆盖率只有2.59%,且90%分布在东经95度以东江河流域的高山峡谷中。建国以来为满足建设需要,又长期过量采伐,加上毁林开荒等人为破坏,进一步加剧了江河源头森林植被的衰败。自1989年实施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建设工程以来,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由2.1%提高到2.3%,十年间只提高了0.2个百分点,可见其植树造林的艰难。青海省林业局的王局长介绍说,这里造林成本比内地要高,内地200元能造一亩林,而这里则需1500元左右。可想而知,稀疏的森林怎能充分发挥其涵养水源及防护功能,也难以抗御水力、风力的侵蚀。

水土流失惊煞人

植被的稀疏,加上坡陡沟深的特殊地貌,青海省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泥石流灾害时有发生。在记者一行前往海南州的陡峭山路上,就有好几处被泥石流冲毁的路段。地处黄河上游的贵德县水土流失面积达2392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68%。

距黄河源头1800公里的龙羊峡水库,已建成十多年,令记者惊奇的是库区四周竟看不到完整的防护林,除去库中一泓绿水,四周大多是裸露的荒山荒坡。尽管记者到达当天看到千余名各界人士和中小学生,在热火朝天地平整土地、植树造林,还有一些农民义务工吃住在工地上,仍不免疑惑不解:这十多年时间里,如果持续不懈地这么做,绿色植被恐怕已形成一定规模了。因为这里依傍水库,并没有严重的干旱、缺水的困扰啊。严酷的现实演绎出“亡羊补牢”的新故事。1997年8月,一场58毫米的暴雨(在发达地区也就是一场小雨),使龙羊峡电厂遭受侧面山体山洪袭击,泥石流灌入发电机房,油、风、水系统全部被淹没,输变电设备遭到严重破坏,致使4台32万千瓦机组全部停止发电,直接经济损失达1.1亿元,间接经济损失难以估计,还有一名武警战士为保护国家财产英勇献身。惊人的代价,惨痛的教训,唤醒了人们的环保意识。

据省里调查,全省水土流失面积3340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46%,其中水力侵蚀面积400万公顷,风力侵蚀面积1430万公顷,冻融面积1510万公顷。省内年平均输沙量11495万吨,其中长江源头平均输沙量1303万吨,黄河流域平均8814万吨。给黄河中下游地区造成严重的危害,泥沙淤塞河道,并威胁到水利水电工程设施。同时涵养水源能力下降,黄河入水量逐年减少,据观测,近20年来,流入青海的黄河水量减少了23.2%,这种减少趋势还在进一步加剧。

恶劣的环境再加上对草地的粗放经营,超载放牧以及人为的破坏,还导致了青海省土地沙化面积不断扩大和草原的严重退化,草地稀有动植物的种类在减少和消失。共和县塔拉滩每亩草场产草由五、六十年代295.3公斤,降至1995年产草64.2公斤,下降78%。而贵德县常牧乡1996年与1998年比较,草场中牲畜喜食的优良牧草禾草比例下降了71.1%,莎草科牧草下降了79.5%,豆科牧草下降了93.6%,而毒草增加了5.6倍。据了解,青海省沙化土地面积,由解放初期的533万公顷,发展到1994年普查时的1252万公顷,近年来,还在以每年13.3万公顷的速度扩大。黄河流域上段的草原,由于干旱、鼠害,形成大面积的“黑土滩”(草地仿佛被火烧过),中度以上退化面积近726.7万公顷,其中重害草场435万公顷,年损失可食鲜草70多亿公斤,鼠类一年啃食鲜草44亿公斤,相当于少养480万只羊,经济损失达5亿多元。

改善青海生态环境已成当务之急

青海生态环境的恶化,除去自然环境因素外,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低下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这里聚居着占全省人口42%的少数民族,有14个国家级贫困县,38个省级贫困乡,占全省1/5多的人口还生活在贫困线下。尽管省委、省政府根据省情制定出一些具体措施,但从根本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仅靠青海省自己是远远不够的。青海省环保局长康维新说得好,源头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影响青海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会对长江、黄河中下游广大地区,造成破坏性影响,发展下去,不仅危及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及千秋万代的根本利益,而且还密切关系到南亚、东亚各国的未来和发展,甚至还影响整个欧亚大陆的环境变化和生物分布,一些在世界高寒地区特有的物种就会灭绝,一些有利于今后人类共同研究和利用的生物基因从此将从地球上消失。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